当空穴中气体击穿的时候,绝缘的相对面瞬间就成了阴极和阳极。一些电子撞击阳极,其能量足以破坏绝缘表面的化学性质。阴极被正离子轰击,可能造成表面温度升高而损坏和产生局部的热不稳定性。这些少量通道的老化效应,以及表面的凹陷,会在绝缘材料中扩展。而且,离子的轰击,化学老化,会产生活动放电产物,就像在空气中放电形成的O3(臭氧)或NO2(二氧化氮)。这种网状效应就是绝缘材料的缓慢电腐蚀,将逐渐增加空穴的尺寸。
1. 放电树
放电树首先被发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康门威尔斯.爱迪生公司(Commonwealth Edison Company)开始安装住宅区地下电缆的时候发现了这种现象。放电树包含一系列互联通道或放电路径,直径范围从一微米以下到数十微米。空穴中的放电活动最终将集中到特殊部位,并在表面产生很深的空穴。这种空穴将沿着放电轴线增长,放电能量沿着它们的尖端分支延伸。这样的电场集中为点状,导致放电空穴顶端电场强度增大,最终在绝缘材料空穴端部附近超过击穿场强,接着就是有少量的材料在数纳秒内击穿并挥发。这种快速变化,会对绝缘材料产生小的冲击波,同时这些波将导致绝缘材料结构细微裂纹的扩展。由它们在绝缘材料中出现的形状得名为树形放电(或放电树)。下图表示在聚醋树脂中一个尖端树形放电增长的现象。
树形放电图
在交流电压作用下,树形放电的发展,有两个明确的阶段,在开始阶段,可以认为是一个很短的形成阶段。最后阶段形成绝缘材料中的树形放电桥,但是继续放电并没有发生击穿,因为在通道中,空间电荷产生一个反向的电场,与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场(指外部所加电压)相反,在这个阶段放电通道扩展缓慢。最终,这种电场,在扩展的通道中不再维持平衡,从而发生灾难性的击穿,并产生非常大的、贯穿绝缘材料的放电通道。
2. 水状放电树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采用挤压成型的聚乙烯作为绝缘材料制造高压电缆。六十年代后期发现,这种电缆可以用在潮湿的地方,比如在河流中使用,从而电缆的故障率也明显地增加了。水从电缆外层护套渗透进去,并被绝缘材料吸收。可多达百分之几(按重量)的水被聚乙烯吸收。1969年,米亚西塔(Miyashita)首次发表文章,发现在水和树形放电的综合作用下,聚乙烯绝缘恶化(degradation)的现象。到1970年代初,这种恶化现象被普遍称为水放电树。水放电树结构上像灌木或扇形,发展过程像树形放电,从电场强度集中的点散开。水放电树导致绝缘材料的击穿场强水平降低,促使击穿。树形放电有时起源于水树形放电,加速了击穿过程。虽然一般都认为这是聚乙烯绝缘电缆故障的主要原因,但却没有公认的水放电树的模式。有两种模式尚在研究中。其中之一,水放电树具有连续的放电路径,像微通道(如下图);而另一种放电树模式,是有很高密度的微型空穴,但没有连接在一起(如下图)。
喷射形的水放电树
虫胡蝶结形水放电树
3. 闪络(Tracking)
闪络是一种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具有永久导电路径的放电形式。放电路径的产生,通常是由于绝缘材料老化的结果。发生闪络的绝缘材料,必然是碳基化合物。某些室外安装的高压设备,在工业环境下,绝缘部件由于空气污染、灰尘而沾污。那些设在靠近海边的变电站,盐分很快就覆盖了设备。在潮湿环境下,那些污染层将导致绝缘物表面漏电电流的上升,从而加热了表面,产生挥发,致使潮湿薄层断开,造成潮湿膜层间隙之间的电位差加大,那么就会产生小的火花,桥连了这些间隙。火花又会加热绝缘材料中的碳化物,导致表面永久放电碳迹的形成。
闪络(表面放电)严重地限制了有机绝缘材料在室外环境中的应用。闪络的可能性取决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向无碳化物的高分子材料添加相应的填充物,可以显著地减小闪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