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配电电缆及其附件的绝缘监测项目主要是局部放电及温度监测。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等就己经提出状态监测的思路,要实现从以时间为基准的检测方式发展到以状态为基准的检测方式;状态监测在1970年前后逐渐在日本等国开始被使用。这里所谓的状态监测技术主要指的是监测进行的时候电缆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监测的对象是电缆本身以及其附属的配件等,这种方法可以对运行中的电缆和其附件做可靠地监测,监测更灵敏,能够对电缆的真实状态进行反映。1959年左右开始电缆和配件的部分放电的监测,这种放电产生的电流可能极其微弱,为了检测方便,采用的是频带较宽的有放大作用的检测仪器。整个电缆的监测技术的主要发展过程如下:上世纪六十年代,荷兰一家电缆厂的研发人员在进行了三年的实验研究之后,将所得的实验结果发表出来,最后整理完出了一部关于跟局部放电检测的书,他的研究为测量局部放电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那以后,国际上著名的电网会议便专门设立了研究局部放电的工作小组,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探索电缆的局部放电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德国的几家公司与高校的研究院所相结合,探索开发出了对电缆和它上面的配件的部分放电进行测试的技术和方法。这一先进的方法最后被国际电工会确定为行业的标准,并在1985年被各个国家的分会认可并接受,最后这种方法就被确定为测量电缆局部放电的标准方法。德国在这方面走的比较快,很早就开发出了针对这种局部放电检测的线上检测技术,这种方法需要将电容传感器与电缆或者电缆的附件相连接,可以在较高的灵敏度下进行局部放电的检测,进而找到电缆存在的缺陷,这种精度完全可以跟实验室的结果相媲美。现在这种方法更多的被国外的发达国家用于检测超高压电缆的缺陷情况。
国外的电缆状态监测系统更加注重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电缆的载流能力,将电缆充分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及运行成本,所以在电缆实时温度监测方面经验丰富。目前,一些线性热路的电缆温度算法的基础是叠加原理,因为现实热路受到湿度迁移、季节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非线性,根据数学知识,对于这种不成线性的方程式,叠加原理就不在适用了。同时电缆在地下环境条件复杂,有以下几种设置方式:直埋、穿管、桥架等,所以计算时必须考虑导体的温度变化的环境参数。